大鸿大事年表
本大事年表中的一些称谓以大鸿为主。
传说时代(不可考 ~ 约天历前 3500 年)
天官受禅,禅让制形成
鸿地的神话传说,大体都属年界已不可考的范围;真正有史可考的,是从部落领主【天官】时期的明确记载开始:当时,天官的哥哥原是部落的首领,他自觉才华平庸,没办法引领人们抵抗天灾和存储粮食,所以大家又另选出他的弟弟,也就是天官,成为新的首领,这是第一次有记录发生过的首领之间和平交接权力的例子。
天官遵循朴素唯物思想中的德行观念,奉火德为命,所以后面人们称他为【赤帝】。
地官出山,水官治水
赤帝带领人们度过了一段无战无灾的日子,直到年老时,发生了在世界上许多文明都共有的毁灭性灾难——灭世大洪水。在这种无法战胜的灾难面前,天官很快就病死了。他的儿子继承他的领袖地位,但却让民生变得更糟,于是大家找来在天官在世时曾经的臣下【地官】,请他来当领袖。
地官本就是因避免权争,才在天官逝世后主动避居,但民情难却之下,遂继火生土德为命,登上新主位。他的臣下【水官】经历数年,终于治理了洪祸。
水官传子,世袭制形成
在地官晚年的时候,他知道自己的后代在才学上不如水官,于是让出位置给水官,使其继承。
水官继位后有一天前去考察,发现草木秋冬之时仍不枯萎,感叹道:“木气胜。”于是他奉木德为命。在五行之中,木克土,所以他在死后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,这也在日后成为了惯例。
桀王退位,传说时代终结
后来,他的后代们一世又一世地传承,直到【桀】。桀非常残暴,也没有治理的才能,所以另一地方的首领【成】逼迫他让出了位置,并驱逐他们家族在此治理的惯律,完全取代了水官的后代所建立的一切。
从此,史料中再也没有以半人半神形态出现的领袖,意味着传说时代也正式结束了。
部落大统一时代(约天历前 3500 ~ 约天历前 2560 年)
成王的征服
【成】消灭【桀】,所以奉克木之金为命,成为新王。
他将分散的各个部落征服,在名义上有着所有属地的占有权,并且极大程度地在控制的土地上发展了经济文化;各地都有逐渐出现成型的职业、文书记录,后来还出现了极少数商业与雇佣的现象。
种族大融合
成王的后代以继续巩固各部族的统一为使命,做出了各自贡献。
在此期间,人类以外的种族,如精灵、蚁族、早期因意外流落到人界的鬼族、兽族、蜥蜴族等,相继加入了这一大家庭当中。
成王的后代为巩固部族的统一,积极地接纳这些外来种族成为自己势力的一员。这一举措也间接引起了各地的人口膨胀。
珷王灭纣,分封制形成,部落时代终结
随着各地的人口膨胀,各地间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争抢甚至掠夺行为。其中一支最强的力量【宗】的领袖【珷】击败了【成】的后代【纣】,成为了所有属地共同承认的新首领,他将混乱的土地重新分割和命名,并且出兵征服了彼时仍然散落在边疆的分散村庄,终结了部落时代。
早期封建时代(约天历前 2560 ~ 天历前 2134 年)
大宗建国,纪年法形成
珷击败纣之后,主动退出都城,让纣的儿子继续治理遗民;他又把都城附近几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族人,起到监视作用;完成这些安排后,没过几年就离世了。
【宗】是势力,亦是原地名和姓。珷离世之后,他的儿子【诵】奉克金之火为命,建立宗国;因为这是距神话之后最近的一次重复火德的统一时代,因此他找众臣商议如何纪念此一吉象;最后决定建年号【始炎】,当年就是始炎元年(前 2549)。
诵王任命最为长寿的精灵族担任太史,专司记录历史之职,从此便有了纪年法,历史事件也变得有据可考。
诵王平叛,礼乐兴起(前 2547~前 2529)
始炎三年(前 2547):
珷在都城旁设置的三地封侯,联合纣的儿子发动叛乱,诵耗费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。
始炎七年(前 2543):
诵任命臣下率军征服之前参与叛乱的一些周边势力,对其中有再叛隐患的势力,采取消灭策略,从此宗国的疆域扩到海边,统治更加巩固。
始炎十五年(前 2535):
诵重新制定礼仪,又寻人谱写雅乐。经过臣下有艺者的誊抄和润色,其内容扩散在庙宇、乡村及城镇中,最终发展成了礼乐制度。其中礼的部分区分血缘远近和地位高低,乐的部分则将他们共融。统治者以礼来规制严格的等级,用乐来消弭礼带来的反感。诵后来延续了珷的分封制度,将除都城外的所有土地尽数分封给功臣和血亲。
始炎二十一年(前 2529):
宗诵离世,其子入继。
礼乐之争,灾祸改年(前 2529~前2400)
诵王死后,宗国上下针对“礼乐制度”展开了激烈的探讨。此争辩之风涵盖了平民、商贩、工人、士大夫,乃至宗国王室,由此发展出了诸子百家学派,风靡全国各地。
始炎百五十年(前 2400):
天空发生大流星事件,当时人们认为是灾祸的征兆,宗君改元为【肃运】元年(前 2400)。
战乱之种(前2400~前2188)
肃运六十二年(前 2339):
当年宗君无子离世,其族弟入继;礼乐制度在此事上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叛乱。
无子离世,其族弟入继,乃是宗国开国以来头一例。虽然礼乐制度在此事上避免了王室之间的内乱,但无法堵住平民阶级的悠悠之口。由于新宗君的昏庸无能,一些学派中出现了反对礼乐的声音,称礼乐制度给予了王室过高的权力。此学派甚至还得到了宗国王室的一些旁支的认可。
肃运百七十四年(前 2227):
北国境骑兵发现了由异族人放牧的生畜群,震惊朝野。
肃运二百零三年(前 2198):
宗和北国境线外的势力发生贸易交流。
肃运二百一十三年(前 2188):
宗在近海发现海外势力,发生贸易交流。
诸王之乱,罢黜百家,早期封建时代终结(前2188~前2134)
肃运二百二十年(前 2181):
宗发生王室内乱,史称“诸王之乱”。
诵的另两支后代【珝】和【珻】在诸王中展露头角,逐渐掌握大权,形成分庭抗礼之势。其中,【珝】势力支持礼乐制度,而【珻】势力则受到民间学派的影响,对礼乐制度不抱好感。
两股势力之争也是礼乐存亡之争,诸王之乱甚至波及到了天界的列祖列宗。在天庭,【珝】以及受到礼乐制度恩惠的先祖向【珻】的先祖发起了压倒性的进攻,使得【珻】的先祖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。
在人界,失去了先祖的庇佑,【珻】在【珝】的进攻下节节败退,最终惨遭灭族。【珻】的先祖在毁灭之前,将所有的神力转交给了【珻】唯一幸存的女儿,而这位女儿也在不久之后失踪,据传说是流亡到了海外。
肃运二百五十年(前2151):
【珝】赢得了此次血腥斗争,废肃运年号,复用始炎纪年。为了巩固礼乐制度,【珝】采取激进手段,罢黜百家,只允许那些支持礼乐制度的学派留存。
至此,礼乐制度根深蒂固,同时也宣告了早期封建时代的结束。
中期封建时代(天历前 2134 ~ 天历前 1380 年)
珝王北伐(前2134~前2111)
始炎四百一十六年(前 2134):
珝决定征服国境北方的游牧部落,他亲率大军突进;但因为地形不熟和水土不服,最终还未入侵到部落内就被迫撤回了。
始炎四百三十九年(前 2111):
珝以高龄坚持第二次北征,结果路途中病死,仍以撤军收场。
边境之乱,坔王称霸(前2109~前2053)
始炎四百四十一年(前 2109):
宗边境开始发生外族冲突。
始炎四百六十三年(前 2087):
宗的一块边疆封地被游牧民攻占劫掠,并要求国君给予称号;临属的援军迅速赶到,驱逐了游牧民,该封地被宗君属划分归为两临属所有。
始炎四百八十八年(前 2062):
宗君鼓励边境的封王自拥军队,以抵御逐渐顽强的北方游牧民。
始炎四百九十七年(前 2053):
边境封王【坔】(音为帝)第一次击败了来自北方游牧民的成规模入侵,他因此战功获得宗君的褒奖;但他入都城领赏的第二天,宗君就猝逝了,由于宗君的独子早逝,因此坔得以入继,次年改元【重炎】元年(前 2052)。
战乱平息,坔王让位(前2020~前1988)
重炎三十三年(前 2020)时:
边境的所有封地基本都可顺利防御北方游牧民的侵犯,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守军理论,彼时有较为原始的军事著作问世。
重炎六十五年(前 1988):
珝的后代的数位封王认为坔不是珷之后代而是外家人入继,这和礼乐相悖,他们以此为理由,逼迫已经八十多岁的坔让位;坔虽手握兵权,但却难以回避该理由,只能让位给原王室的后代。这表明礼乐制在当时已经是深刻影响王室最高秩序的道德体系。
太平盛世(前1924~前1538)
重炎百二十九年(前 1924):
北方游牧民的所在土地被学者翻译为【塔拉呼那】,同时宗君下令出海探索,但是没有大的收获。
为了扩展宗国在海上的影响力,宗君下令鼓励造船业,发展造船技术。之后的几次出海探索,比起上一次而言,均有不少的收获与进步。
重炎二百五十七年(前 1796):
宗君命臣下扩修礼乐,其涵盖内容深入了民间生活,增加了很多虚构的演艺内容;当时的平民把它当作是教材,也当作是娱乐文化的一环。
重炎三百八十五年(前 1668):
民间开始流行以珷时代历史为基准的各类文学创作,人们对近千年之前的故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,宗君认为此类著作不利统治,但因礼乐而不辨干涉民风,最后作罢。
重炎四百四十九年(前 1604):
宗地出现来自其它势力贸易而来的魔法书及相关用品。
重炎五百一十三年(前 1540):
宗地北疆界已承平日久近百年,塔拉呼那没有入侵行为,两势力间频繁贸易和通婚,有交融迹象;宗君改元【建平】元年(前 1540)。
北国得寸进尺,灾祸初现端倪(前1538~前1413)
建平三年(前 1538):
宗君病逝,塔拉呼那送哀悼信。
建平三十一年(前 1510):
宗地和塔拉呼那发生国土所有权纷争,但这限于边境的几处封地;宗君并没有对他们提供实质上的支持,因此几位封王认为给宗廷出头并不值当,就让出了不少的土地给对方。
此后,塔拉呼那继续得寸进尺,索要土地钱财。几位封王竟然依旧破财保平安,这使得塔拉呼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,为之后其大举进攻打下了基础。
礼崩乐坏,中期封建时代终结(前1413~前1381)
建平百二十八年(前 1413):
宫殿内发生大火,宗君遇难;几位王子争相入殿,并互夺继权,最后其中最小的【琗】暗杀了所有兄长,且秘不发丧,以其父的名义继续治理国家。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王室内无视礼乐而发生动乱的例子。
建平百五十五年(前 1386):
琗身体不适,伪死称逝世,秘密避居并放火再烧宫殿;火尽后其四名王子又争相入殿争继,且同样隐瞒了琗的死讯;但他们忌惮礼乐的禁忌,于是策划以五年之期大修礼乐著作,放宽其限制后再夺取权力。
建平百五十六年(前 1385):
宗廷传出的政令显得混乱且自相矛盾,引起封王的怀疑;几位兵力较富的封王更是预备率军进都,准备一探究竟。
建平百五十九年(前 1382)秋:
四路封王军启程入都。
建平百六十年(前 1381)夏:
塔拉呼那见边境军备空虚,发起大举入侵;礼乐著作被翻修为等级束缚更宽松的版本,但被臣下以命相抗,阻止将其抄送到民间。
后世把这段时期评价为“礼崩乐坏”,同时也宣告了中期封建时代的终结。
晚期封建时代(天历前 1380 ~ 天历前 1322 年)
四王之乱,北国退兵(前1380~前1378)
建平百六十一年(前 1380):
塔拉呼那部族占领了四处宗国封地;四路封王军入都时遭阻拦,和守备军对峙。
建平百六十三年(前 1378):
四名王子对外敌和内斗两边的状况都感到恐惧,先后打算从都城秘密出逃;其中三人逃往北边境,被塔拉呼那俘虏,最年轻的【珏】(音为绝)最后放弃了出逃计划,带数十名亲信汇合守备军,最终亲斩了入都的四路封王,捍卫礼乐等级。同年,塔拉呼那被其它宗国封地的援军击退,放弃了占地并退回草原。
琗王摄政(前1378~前1359)
建平百七十年(前 1371):
珏正式公布琗的死讯,自己继位为新君主。琗在闻此消息后,回到宫殿内,珏从此患心疾。
建平百七十一年(前 1370):
珏继位一年即病逝。琗知道自己的其它三子都被俘虏,就以珏的名义夺取四路封王的兵力,亲征塔拉呼那。
建平百七十五年(前 1366):
塔拉呼那归还三名王子俘虏,并断绝了和宗的贸易交往,宗军撤兵;三名王子回到宫殿见到琗,有两名第二天就猝逝了,剩下的那位最年长的【瑎】,被琗逼上王位,次年改元【礼敬】元年(前 1365 年)。
礼敬五年(前 1361):
瑎决定暗中排斥琗,被琗所察觉,琗在向瑎投掷短剑,瑎受伤而不敢告知旁人原因。
礼敬七年(前 1359):
瑎的儿子【琲】成年了,琗用毒酒在琲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瑎,使琲入继王位;同年冬天,琗去世。
宫廷内斗,战乱再起(前1359~前1330)
礼敬二十五年(前 1341):
宗廷几位大臣在都城内发现可疑的痕迹和留书,并发现了琗在礼敬年间使用的器具物件,造成极大的怀疑。
礼敬三十四年(前 1332):
宫殿传言几乎流向了所有的封地,几乎所有封王都怀疑“珏软禁了琗,然后被兄长瑎惩治,接下来瑎软禁了琗和珏,后来瑎诈死,使琲为傀儡罢了”,于是他们首先要求王室返还四路封王的兵力。
礼敬三十六年(前 1330):
琲许诺,但是一年多也没有归还四王的兵权。这一行为几乎惹怒了所有的封王,他们全都开始做率军入都的打算;塔拉呼那准备第二次大南征。
王室内乱,北国外祸,使得宗国岌岌可危,晚期封建时代终结。
集权时代(天历前 1322 年起至今)
琲王力挽狂澜,集权时代开始(前1322~前1316)
礼敬四十四年(前 1322):
酝酿了八年之久的大叛乱即将爆发,但因塔拉呼那的南侵而暂缓了;琲趁诸王和外敌作战时,重新集结都城兵力。
礼敬四十九年(前 1317):
塔拉呼那和宗国以边境线维持近程对峙,琲在此时诛杀了所有有证据参与叛乱的封王,并灭他们的近亲,共杀害八百余人;当时有语“宗琲热血止淡水一滴邪”。
礼敬五十年(前 1316):
琲重修礼乐,使其成为一套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;同时把谋反罪置于旧极刑之上,按照新法,谋反者不论主从应处死并削尸体为酱,其成为最重的罪名;另外,琲不再分封诸王,将他们的身份从独立的王转变成为宗廷效力的臣下、官员;从此宗国转入集权的时代。
礼敬五十二年(前 1314):
塔拉呼那突破薄弱的铁链防线,入境劫掠;琲以集权后的绝对兵力调集了多达四十万人的军队亲自反攻,将塔拉呼那击退并收回了建平初年出让的边境土地;同年冬天,开始修建边境城墙。
大鸿建国,帝制形成(前1316~前1302)
礼敬五十七年(前 1309):
琲在七十岁生日当天,昭告天下,自己的功业已比肩传说时代的赤帝,是仅次于神的存在,应该拥有相同的称号。他削除皇族的封地姓——宗,从此不再呼名为宗琲;皇族直接以名加上称号作呼,如“珏四王子”;而他自己称为“琲帝”。
琲帝认为宫殿内的两场大火,最终给千年的祖制带来了颠覆,自己是“实属无奈”而转变为严厉的做法来确保礼乐,所以他奉克火之水为命,将国号“宗”字和表达水德的“氵”字,做了音形相切,为“鸿”,次年改元【初源】元年(前 1308)。
初源七年(前 1302):
琲帝崩;他的儿子入继,因为敬佩父亲的成就,因此不愿在成年后用姓名,自称为【二世琲帝】。
同年,二世琲帝创立科举制度,打通了平民的上升渠道。
第一次地府征伐(前1301~前1290)
初源八年(前 1301):
二世琲帝任命自己的亲信【常轮】为丞相。常轮是一名鬼族,二世琲帝继位前便委派其从事沟通魔界之事。常轮任丞相之后,开设“异域学堂”,专司研究外来科技(例如魔法,统称异学)之职。常轮以及异域学堂大学士活用异学知识,最终不负众望,于次年研究出互通人魔两界的方法。
初源九年(前 1300):
二世琲帝下令丞相常轮主持建造互通人魔两界桥梁之事,并将此桥梁命名为“鬼门关”,此互通两界的工程相比西方的“穿界门”早了近500年。
初源十四年(前1295):
鬼门关竣工,丞相常轮亲自请命征伐魔界,二世琲帝应允,出兵十万作试探性进攻。常轮的军队进入魔界后,见视线昏暗,白日犹如黑夜,故将此界称为“地府”,是为第一次地府征伐。
初源十五年(前1294):
常轮与附近部落首领接触,虽同为鬼族,但由于语言不通,谈判破裂,大鸿军队开始进攻四处的部落,而部落方则展开了游击战。
初源十八年(前1291):
由于丞相常轮指挥不利,大鸿军队被部落的游击队拖垮,考虑到军队后勤和经济支持问题,常轮决定撤军。
初源十九年(前1290):
丞相常轮利用这几年学来的部落语言与部落首领谈判成功,大鸿在鬼门关附近建立了哨站,并承诺赔偿部落损失的同时,与部落之间开展贸易,第一次地府征伐结束。
地府之乱(前1289~前1273)
初源二十年(前1289):
丞相常轮返回朝廷报告征伐一事,二世琲帝震怒,否认第一次地府征伐的一切成果,痛斥丞相不知兵,连蛮夷之地都无法征服。常轮虽然没有因此受到处罚,但之后的几年里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显著不如以前了。
初源二十一年(前1288):
丞相常轮上书请奏,要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鬼门关附近的哨站治理地府相关事物。二世琲帝表面应允,实际上只派遣朝堂上犯事的官员前往,百官们都默认这是一种新的流放形式。
初源三十年(前1279):
大鸿对地府相关事宜治理不当,丞相常轮再次上书请奏,要求二世琲帝重视此事,派遣更加靠谱的官员前往。二世琲帝认为此事皆由常轮出师不利引起,因此大怒,非但不许,还罢免了常轮的官位,责令其闭门思过。
初源三十五年(前1274):
大鸿对地府的治理形同虚设,激起了当地势力的不满。地府部落首领贺赖然在此期间逐步统一其他各部,突然发兵造反,攻陷鬼门关及其周边哨站,斩杀大鸿官员,仿照大鸿秩序建立【贺赖】政权,宣布独立。
初源三十六年(前1273):
消息传入大鸿朝廷之中,二世琲帝打算发动第二次地府征伐,于是开始招兵买马,对地方大举征税。
诸王复国(前1271~前1259)
初源三十八年(前1271):
朝廷的征兵行动不太顺利,一直持续了两年,在此期间民众因为苛捐杂税苦不堪言。一些之前被琲帝消灭的诸王流落民间的后裔们纷纷抬头,煽动原本诸王治下的地方势力起兵造反。很快,一支自称是【琗】的后代的势力宣布复国,仿照大鸿秩序,定国号为【崔】,打响了反二世琲帝的第一枪。
初源三十九年(前1270):
消息传入大鸿朝廷之中,二世琲帝放弃了第二次地府征伐的计划,将矛头指向了崔国,先平内乱。
同年,塔拉呼那势力得知大鸿内乱,于是也开始招兵买马,打算趁火打劫。
初源四十年(前1269):
二世琲帝派遣太尉吕岳亲自征讨陆续复国的诸王,恢复了丞相常轮的官职,令其驻守尚在修建的长城,一边监督修缮工作,一边防范塔拉呼那的进攻。
初源五十年(前1259):
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,吕岳不负众望,平定了诸王之乱。而常轮也依托长城的地形优势,成功击退了打算趁火打劫的塔拉呼那,第一次展现了长城的实力。
这场战争以朝廷的全面胜利告终,向大鸿子民传达了一个消息:礼乐在谁一方,谁便是战无不胜。崔国之所以无法战胜朝廷,是因为他们打出的旗号【琗】,本身也是个无视礼乐之徒。
长康盛世(前1258~前1032)
长康元年(前1258):
二世琲帝驾崩,其子入继,改元长康。新皇帝是人类与精灵的混血,他不再以“三世琲帝”自居,而是开创以年号指代皇帝的先河,称“长康皇帝”。
长康皇帝继位之初,重新重用常轮丞相,令其主管地府治理之事,或者说是与【贺赖】政权外交之事。同时安抚地方势力,施行仁政,防止他们再次产生复国的想法。
长康二年(前1257):
常轮向长康皇帝汇报长城之战的情况,长康皇帝知晓长城抵御塔拉呼那的实力之后,派遣太尉吕岳接替常轮监修长城之事,并将之前战争抓捕的战犯全部派去修建长城。
常轮主管地府治理之事后,对【贺赖】政权采取怀柔的政策,以麻痹其心。
长康二百二十六年(前1032):
长康皇帝治下的大鸿这几百年来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史称长康盛世。
长康二百二十六年,长城竣工,历时282年。在此期间,塔拉呼那骚扰不断,却也间接给长城的守军增长了经验,给长城的修建工作提供了实质性的“指导”。长城竣工后,塔拉呼那见再无攻入中原的可能,于是向大鸿称臣,朝贡。
第二次地府征伐(前1031~前1021)
长康二百二十七年(前1031):
稳定了内政,解除了塔拉呼那的威胁,长康皇帝要开始对【贺赖】政权动手了。长康皇帝再次任命丞相常轮统兵,出兵二十万征讨地府的【贺赖】政权。
长康二百二十八年(前1030):
丞相常轮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,以智取代替武统。常轮多年执掌地府相关事务,了解到【贺赖】政权内部并不团结,几个小部族之间纷争不断,于是打算采取离间计。
常轮将部队分作多队,在鬼门关附近驻扎,对【贺赖】政权宣称是大鸿内部军事演习。由于之前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成效,【贺赖】政权并未起疑,继续将重点放在排除内部异己的工作上。
长康二百二十九年(前1029)
常轮用了一年时间,派遣间谍,斥巨资挑起了【贺赖】政权的内部叛乱。常轮还令能工巧匠仿制地府风格的服饰,将自己手下的部分军队伪装成地府的雇佣兵,让他们趁乱帮助叛乱战争中弱势的一方,自己则是坐山观虎斗,坐收渔翁之利。
长康二百三十五年(前1023)
【贺赖】政权的内斗持续了将近六年,在常轮的搅局之下,始终未能决出最强者统一各部。地府人民开始产生强烈的厌战情绪,掌权者已经很难掌控他们的军队了。
常轮见时机已到,率领大军进入鬼门关,少壮声势。随后他向各部抛出橄榄枝,承诺只要向大鸿臣服,大鸿就会许以他们千百年的和平,并再次期间为他们提供庇护。
长康二百三十七年(前1021)
大鸿军队一到,地府各部传檄而定,【贺赖】政权名存实亡。常轮花费了2年的时间平定【贺赖】政权的残部,彻底覆灭了【贺赖】政权,第二次地府征伐结束。
常轮在地府建立地府都护府,常驻军队,设专门官员治理地府相关事宜。
盛世落幕(前1020~前851)
长康二百三十八年(前1020)
丞相常轮凯旋归来,长康皇帝亲自迎接,甚至为常轮牵马。论功行赏环节,长康皇帝大赦天下,赐予常轮开祖的权力,让其先祖与后裔世世代代享受后代们的祭祀,并且能为后代们降下家族的赐福。其余追随常轮征战的将军,也各有封赏。
常轮上书请奏,要求长康皇帝接纳地府人民,准其享受与大鸿子民同等的权力,将他们的文化融入大鸿之中。长康皇帝却对此事面露难色,碍于颜面,却也答应了下来。
长康二百四十年(前1018)
第一批通过科举考试的地府人来到了朝廷任职,但他们却被长康皇帝赶了出去,最后只能被安排去地方任职。
丞相常轮听闻此事,书写了一篇散文奏议,上呈长康皇帝,极力说明大鸿若无异乡人协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。长康皇帝被这篇奏议打动,收回了驱逐地府人的成命,再次厚赏了丞相常轮。
长康二百四十二年(前1016)
丞相常轮去世,其长子常麟继承丞相职位。
永明元年(前851)
长康皇帝驾崩,其子入继,大赦,改元永明。作为人类的永明皇帝很想达成与其父亲同样优秀的政绩,却苦恼自己的寿命恐怕支撑不了这么久。
永明拓荒(前850~前827)
永明二年(前850)
亡灵法术从西方传入了大鸿,其中“吸血鬼转化法术”引起了永明皇帝极大的兴趣。永明皇帝下令让异域学堂重点研究亡灵法术,以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。
当时主管异域学堂的是常轮的第三个儿子,名为常垂。
永明五年(前847)
永明皇帝派遣蚁族朝臣康光率领探险队开拓地府大陆。同年,永明皇帝斥巨资打造巨舰宝船,打算向东出海,拓展大鸿版图。
永明八年(前844)
康光率领探险队归来,向永明皇帝汇报了此次探险的成果:地府大陆南边是一片大海,海上波涛汹涌,更有洪水猛兽袭扰海边的居民,凭探险队目前的实力无法向南出海探索。至于地府大陆西侧,群山峻岭,地形崎岖,就算是使用陆行舰挖地道,也花了好一番功夫。现已在其周边建设基地,等地道挖掘完毕,即可再次出发,继续向西探索。
同年,大鸿的第一艘巨舰宝船竣工,永明皇帝直接为其命名为“宝船”,令精灵族朝臣高和为水师提督,驾驶宝船与护卫舰若干艘出海探索。
永明十五年(前837)
康光率领探险队归来,向永明皇帝汇报了第二次探险的成果:穿越地府大陆西侧的群山峻岭之后,探险队遭遇了当地游荡的鬼怪的袭击。这些鬼怪面目可憎,身形高大,战斗力了得,但智力欠缺,探险队掌握其习性之后,轻易地击败了他们。随后探险队遭遇了一些文明村落,这些村落建筑的样式与大鸿极其相像,虽然村民们操持着未知的语言,但他们的组织方式与习俗也与大鸿颇为相似。康光坚信他的探险队一定是第一批到达此处的大鸿国民,对于这样的状况无法解释,只能上呈皇帝,以求进一步调查。
永明皇帝应允了康光的请求,并准许他在这些文明村落的附近建立基地。同年,永明皇帝询问常垂异域学堂的研究成果,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,怒斥了常垂一番,给他加拨经费,令其加大力度继续研究长生不老之道。
永明十八年(前834)
高和率领的宝船探险队归来,向永明皇帝汇报了此次探险结果:遭遇了若干岛屿,岛上有不少未开化的原住民。探险队担心语言不通引起争斗,故没有与他们过分接触,希望大鸿朝廷能派遣官方使臣与他们建交。再往东仍然是一望无际的大海,需先摆平岛上的原住民,建立基地,方可继续向东探索。
永明皇帝应允,派遣外交大使与高和一同再次登船探险。
永明二十年(前832)
康光率领探险队归来,向永明皇帝汇报了第三次探险:康光在拓荒的沿途建立了地下通道,因此来往的时间大幅度缩短了。与此同时,康光的探险队也学会了之前提到的文明村落的语言。这些村民有的长着翅膀,有的与狐狸类似,还有的则可以在水下自由活动,并自称为“田古”。探险队交流下来发现,这些“田古”实际上是地府世界的难民,他们在天下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,坐落于大鸿遥远的西方。康光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建交的文明,希望大鸿朝廷能派遣官方使臣与他们建交。
永明皇帝应允,派遣外交大使与康光一同前往地府。年事已高的康光拜别了永明皇帝,这是他最后一次重返自己的故土了。
永明二十五年(前827)
高和率领的宝船探险队归来,向永明皇帝汇报了第二次探险结果:外交大使不辱使命,成果说服了岛屿上的原住民归顺朝廷,并在岛屿上建立了基地。高和尝试继续向东航行,却发现东方鲜有岛屿可供落脚。高和不敢过分深入,只得暂且归来,画下海图,筹备下一次的探险。
永明皇帝接纳了高和带回的部分岛屿上的原住民,并要求高和继续向东探险。
皇权旁落,常氏专权(前822~前713)
永明三十年(前822)
眼看自己垂垂老矣的永明皇帝再次询问常垂异域学堂的研究成果,仍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,理由是还未进行人体实验。永明皇帝大怒,再次加拨经费,要求常垂和他的异域学堂必须在五年内搞透这所谓的“吸血鬼转化法术”,否则让他们全体提头来见。
永明三十五年(前817)
永明皇帝染上了时疫,这进一步加重了他对死亡的恐惧。常垂仍然无法确保吸血鬼转化法术的稳定性,但五年之期已到,如果实话实说,自己和手下的异域学堂全员将死无葬身之地。
于是常垂假称已经完全掌握了吸血鬼转化法术,并带领法师来到身患重疾的永明皇帝床旁,为其施展吸血鬼转化仪式——也就是永明皇帝一直期待的长生不老仪式。
然而,或许是时疫在其中的影响,吸血鬼转化仪式并没有完全成功:永明皇帝确实永生了,但他永远失去了大部分神志,连最基本的对话也做不到了。
常垂不可能让这件事泄露出去,于是他联合了他那当丞相的大哥常麟,对外谎称长生不老仪式成功,永明皇帝大喜,赐予常麟常垂兄弟摄政权,以后万事找这两位兄弟商议即可,自己要进一步在宫中研究成仙之道。
永明三十六年(前816)
常麟常垂兄弟把持朝政之后,开始大肆排除异己,将长生不老仪式的知情者统统赶尽杀绝。此时被大鸿先祖们看在眼里,大宗伯梁越受到先祖们的启示,开始联络永明皇帝的其他兄弟姐妹,诛杀常麟常垂兄弟。结果事情败露,大宗伯梁越被杀,参与起事的永明皇帝的其他兄弟姐妹也被按了莫须有的罪名,统统处死。
康光的探险队与高和的宝船队听闻了这样的消息,担心自己回朝廷也会受到牵连,于是都选择了暂居自己在国外的基地,等风波过后再返回故土。
永明三十八年(前814)
常麟在大雨天外出,意外被雷劈死。常垂认为这是先祖显灵了,于是闭门不出,安排诸多护卫保护自己的住宅,将自己卧室里的所有锐器全部拆除,政事则是交由自己的族人和亲信办理。
永明百三十八年(前714)
这样的情况持续了百年,常氏家族完全掌控了朝政的方方面面,其亲信党羽也遍布朝堂,势力如日中天。然而,躲在自家住宅百年的常垂终于被逼到了发狂的边缘,他再也忍受不了独自蜗居躲避死亡的日子了。于是,他主动走出了住宅,来到了深宫之中,杀死了已是半死不活状态的永明皇帝,随后向天下宣告了永明皇帝的死讯,自己也以死谢罪。或许这百年来的煎熬,就是老祖宗对常垂的惩罚吧。
清阳元年(前713)
常垂的死并没有挽回皇权旁落的局势。常垂之子常德继丞相位,打算扶持永明皇帝一残存分支的精灵族后裔当傀儡皇帝。大宗伯认为先祖必不可能同意这样的安排,结果沟通先祖时却得到了先祖肯定的答案。人们都不明白为何先祖会放任这等有背礼乐的事情发生,但也无话可说。
于是,傀儡皇帝继位,丞相常德把持朝政,大赦,改元清阳。
常氏暴政(前712~天历3年)
常氏家族完全掌权后,施行了诸多暴政,且对史官们进行施压,不让他们留下自己的千古骂名,因此这段时间的历史只有零星的记录。如今能够考证常氏暴政包括但不限于:为征讨康光与高和而大肆征兵收税、在朝中排除异己、频繁废立傀儡皇帝以巩固自己的政权等等。在此期间爆发的大大小小的叛乱不计其数,基本都被常氏家族用雷霆手段镇压了。塔拉呼那见此状况,趁机脱离大鸿,专挑大鸿平叛之际骚扰长城外的一些小村庄,掠夺他们的物资。
对于常氏家族的暴政,朝中不乏有识之士心怀不满。他们都期待先祖能对常氏家族降下神罚,然而先祖并没有回应他们的请求,每次常氏家族废立傀儡皇帝,先祖们都表示默许,这让这些有识之士感到了绝望。他们只能一边迎合常氏家族,一边在家中独自打抱不平。
强权的终结(天历3年至今)
天锡13年(天历3年)
塔拉呼那大汗派遣宗王呼斯楞劫掠大鸿边境,以维持部落过冬。朝廷派遣左将军吕慎与骠骑将军吕谨前往征讨,此二人皆为当年监修长城的太尉吕岳的后裔。
天锡14年(天历4年)
吕慎吕谨姐弟不负众望,击退了来犯的塔拉呼那军队,并斩杀宗王呼斯楞。然而吕慎却并没有班师回朝,而是率领自己的亲兵继续孤军深入塔拉呼那领地,并向朝廷请奏,要求族灭塔拉呼那方可回国。
朝廷不认为吕慎能以自己少量的军队全歼塔拉呼那,但却也奈何不了他。于是,朝廷升吕慎为车骑将军,承诺供应其补给,但并未给他加派军队。